孝親費

不給爸媽孝親費,反而幫他們加速存到滿滿退休金?! 

Last Updated on 2021 年 12 月 12 日 by Bob

不給爸媽孝親費,反而幫他們加速存到滿滿退休金?!   

為什麼要給孝親費?

被壓榨人生的年輕人

我有一位朋友是當警察,月領5萬多左右,因為他在鄉下地區工作,消費水準不高,加上他的娛樂就是打電動而已,所以花費不多。

他一個月花不到1萬元,剩餘薪水全數都給了媽媽,而且已經長達4年,讓我實在感到驚訝。

他說因為父母是養殖漁業,所以開銷較大,爸媽需要他拿錢回家,而且媽媽有扛家裡的債務,也是需要幫忙。

而他還有一個哥哥,哥哥薪水沒有他高,而且結婚費用竟然是媽媽拿我朋友的孝親費來補貼。

更不用說哥哥還有買房跟買車,自己辛苦賺的錢說不定被媽媽拿去給哥哥用,而且哥哥還沒有給媽媽孝親費的習慣。

我問他幾個問題:

父母親的養殖漁業實際花費、收入狀況如何?

家裡的債務有多少?還的狀況怎樣?

為何哥哥沒給孝親費,你卻需要給?

等到換你結婚、買房、買車時,誰能資助你?

你有在存自己的退休金嗎?

前2個問題他問過媽媽,但媽媽避重就輕沒有回答詳細,而後3個問題更讓他無法回答。

我曾利用我投資理財的能力,去開導很多人,但這位朋友關於孝親費的例子是相當極端,應該很少人會有類似情形。

我告訴他:「你可以不結婚不買房不買車,但你不存自己的退休金嗎?你爸媽會幫你存你的退休金嗎?」

如果你不曾思考自己的給孝親費是否太高、必要性,很可能就會像我朋友這樣。

上班把時間都賣給老闆了,都說老闆很壓榨,可是你辛苦賺來的錢卻交給爸媽了,難道就不是被爸媽壓榨人生嗎?

西方人不給孝親費

在東方國家,給孝親費是很正常的事,因為傳統家庭觀念就是子女要孝順父母,所謂百善孝為先。

對待父母,人們要孝敬,儘量做到百依百順。對待兄弟姐妹,人們要同心協力,互幫互助,共同克服一切困難。

可是在西方國家,長輩與晚輩間可直呼其名。孩子成年以後,就會搬出去自己住,過獨立自主的生活。

親人的概念劃分地較為明確,有的家庭在就餐時還會各自付款。

從觀念上的差距就造成行為上的不同。

東方人可能到大學、工作都還住在家裡,相對的不用付外面的房租,大學學費也都爸媽繳,所以給孝親費也是合理。

西方人就讀大學就出去開始獨立生活,財務方面也是跟家人分開管理,畢竟都是個大人了。

但如果我們是從大學就像西方人一樣獨立,自己申請學貸、打工賺生活費、工作在外租房,為什麼還要給孝親費呢?

給孝親費的意義在哪裡呢?

延伸閱讀:文化差異!是否給父母「孝親費」?西方人直言:不需要

孝親費的用途

基本上我聽到的孝親費有以下3種用途:

貼補家用

 家裡經濟狀況可能不佳,拿錢回家補貼的確是一種孝順的表現,畢竟你終於是個生力軍了。

但有些家庭卻是以下這樣。

等到你給孝親費的年齡時,爸媽的工作通常做了1、20年了,如果不是四處打零工,基本上應該薪水有個4萬以上了。

可能爸媽存款雄厚,手上的股票也好幾十張,如果爸媽要求你拿錢回家貼補家用,你想過是貼補哪裡的家用嗎?

幫你投資存錢

幫忙投資存錢也是很常見的例子,我身邊很多朋友就是把錢給爸媽投資,但實質上買了什麼股票也不太清楚,更不用說真的有穩定獲利。

我認為投資還是要自己學,除非爸媽靠投資已經賺到好幾桶金,是真的有兩把刷子,否則沒有理由將投資的這個責任丟給爸媽。

若爸媽拿去亂買儲蓄險或投資型保單,反而害了你們全家未來的財務狀況。

台灣人就是買了太多的儲蓄險跟投資型保單,把錢給了那些保險公司,保險公司再大筆大筆買下台灣的土地或房產。

將土地賣給建商或自行建大樓,再高價賣給台灣人,根本是台灣人咎由自取的惡果。

但若是你這個人就是不太會理財存錢,賺到的錢都花光光當月光族,拿把錢將給父母存起來也是好事一樁。

總比自己隨便亂花掉,有人強迫你儲蓄交出孝親費,等到自己學會投資理財後,再從爸媽那裡拿回來,第一桶金可能就無痛存到了。

爸媽自行享樂

爸媽辛苦養育我們長大,終於有機會有錢有閒去享樂了,這時你給一點孝親費,讓他們可以去享受人生,也是孝心的體現。

我過年回家帶我媽跟阿姨去東部玩,卻發現阿姨相當可憐,她說從國中畢業旅行外就沒有出外旅行過夜過,更沒有去過東部玩。

她的大兒子大我2、3歲,也30歲了,工作幾年了沒給孝親費就算了,也不帶她的母親出去玩,顧著跟女友談戀愛,實在不妥。

如何不給孝親費?

有人自願的給爸媽孝親費,也會有人不想給孝親費,不想給不是說不要就能讓爸媽接受,肯定是需要溝通,以下來討論看看。

溝通自身處境

在這低薪、高房價的台灣社會,大學畢業出來薪水大概只有3萬元左右,扣掉房租、生活費、飲食費,可能所剩不多。

連要存個10萬元,可能都要辛辛苦苦存個好幾個月,還要擠出孝親費,可能對自己是個負擔。

這時你需要跟爸媽坐下來溝通,不是你月賺5、6萬而不願意給,而是自己的財務狀況不佳。

總不可能打臉充胖子般的硬要給孝親費,信用卡卻刷爆繳不出來,這樣就本末倒置了。

在我下面這篇文章有講到,每個人都要顧好自己的財務狀況,才能去照顧別人的財務。

就像我們都要先顧好自己的家前的草坪,澆澆水、除除草,而不是別人家需要你照顧就荒廢自己家的草坪。

常與家人聊天或回家

有給錢才能叫做孝順嗎?

每個月給5萬的人,但都不回家或關心家人,以及不給錢卻常常關心父母、回家探望的人來說,誰比較孝順?

我們可能要到別的城市工作,才會有比較高的薪水跟升遷機會,這是無可厚非。

但不要忘記除了金錢以外,孝順也是有別種方法來達到。

不要久久回家就不見人影,找朋友、找女友、出去玩,卻連跟父母吃一頓飯的時間都擠不出來。

少些酒肉朋友,朋友不用太多,幾個真心且對你人生有幫助就夠。

父母只有那麼一個,他們平常已跟你不常見,回家是該留點時間給他們,或是在外時可以視訊,網路不是只有給你娛樂追劇的用途而已。

帶領家人一起運動

爸媽可能很少接觸新資訊,或是很少運動健身,身材一年一年的發福,而他們不自覺。

像我有接觸到健身這塊領域,發覺健身對每一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運動,甚至是必須的。

台灣已經是高齡化社會,老人逐漸增多,你在路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坐輪椅的老人。

面對高齡化的社會,我們是要享受長壽的幸福,還是面對長年的退化和失能,我們是有選擇的。

運動科學已經為人類打開一扇窗,發掘了後天提升身體素質的方法和技術,從肌力下手,讓人類運動能力可以保持到老年。

《抗老化》這本書的作者何立安在推動肌力體能訓練到一般人生活時,最常遇到的藉口是:

「我又不是運動員,幹嘛要練那麼重」

「你們年輕人練就好,老了要好好養生」

「我從小體育不好,現在老了散散步就好」

他每次聽到這種話,就覺得無奈。

他很想說:

「你是『老化』這場比賽的選手,這場比賽的參賽資格是你千辛萬苦爭取到的。」

爸媽已經活了大半輩子,做盡了所有趨吉避凶的事情,才安安穩穩的活到面對中老年的世界。

這是需要基本的衛生觀念,要知道避開各種行船走馬的大小風險,還要辛苦工作換取溫飽。

叫任何一位中年以上的長輩描述他的一生,鮮少人會說自己一點都不辛苦就活到現在。

每個平安到老的人,幻想的是清閒的退休生活,但他們沒想到,自己剛取得另一場比賽資格,就是老化。

在中老年人的生活裡,肌力直接決定了生活品質和方式。

就像平常公園常見的甩手、跳太極舞的老人,跟有去健身房重訓的老人,這兩種人到了8、90歲,肯定各有所不同的身體狀況。

你想想你老年的時候,是會每天早上輕鬆地翻身下床,精神充沛過新的一天?還是千辛萬苦坐起身子,迎接一如往常的一身痠痛?

這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的力量差異,不是其他人可以代勞的,也不會是財富可以改變的。

有了肌力,才有自我照顧的能力,也才有自由自在的生活。

萬貫家財不會在人跌倒的那一刻擋住足以造成骨折的衝擊,但是肌力訓練可以。

位高權重也沒辦法阻止肌肉流失後的虛弱和無奈,但肌力訓練可以。

肌力訓練像是人生中最值得投資的財富,也是到老最值得炫耀的資產。

改善家人的財務狀況

給家人孝親費,但他們財務習慣很差,還是一樣會把錢花光光,你給了有什麼用?

如果一個人從年輕就會理財,到了中老年時,其實財務狀況都會是不錯的。

所以如果家人是不缺錢的,你又何必一定要給錢?

但財務習慣很差的,就要好好去檢討改善。

教他們存錢、有需要必要的東西再花費、開始記帳等等,或是把我的文章分享給他們看也可以。

不是只有爸媽可以教育我們,孩子也可以教育父母,從問題開始出發解決。

當一個桶子破洞,你往裡面灌再多水都沒用,而是要先補洞,錢就像水一樣慢慢地滿起來了。

帶家人出去玩

與其給爸媽幾張冷冰冰的鈔票,還不如帶他們出去玩,運用你這個年輕人的活力,規劃舒服輕鬆的行程。

或是等到疫情結束之後,帶著爸媽出國更是讓他們開心,畢竟有些父母老了,不太敢出國旅遊。

延伸閱讀:今年過年把家中長輩一起帶出去!最適合「全家出遊景點TOP10」大公開!

集中成一年的紅包

這是我的招數,把每個月的孝親費,集中在每年過節所發的紅包。

每個月少少的孝親費,爸媽可能無感,當你把錢一次集中變成一個大大的紅包,那快樂可是遠遠超越孝親費呢!

給孝親費前的條件

有人可能想說還是要給孝親費,但要給孝親費之前,我認為你要先想想自己是否具備這些條件。

有無存到緊急預備金

緊急預備金相當重要,最好要存到你6個月的生活費,當作有緊急狀況發生時需要用到的預備金。

總不可能一時出車禍要醫藥費、修車費時,卻口袋空空繳不出來,再來跟爸媽商借,順序就錯了。

薪水是否穩定

你的工作穩定了嗎?

薪水每個月會準時發放嗎?

如果以上皆是,在每個月都有穩定現金流進來的情況下,就可以考慮先給小比例的孝親費。

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不宜給太多,你需要留點錢投資自己,不管是進修、學習投資理財、購買課程書籍等。

如果你可以每年穩定加薪到有5萬元的薪水,不就可以給爸媽過更好的生活品質嗎?

最後,有錢有能力的人想給多少就給多少,但錢少的人就要斟酌一下。

正視孝親費的意義、自己的能力能給與否、父母親與自己財務狀況是否健康,而不是傻傻的只會給孝親費。

給錢不等於就是孝順,孝順有很多種方式,讓爸媽更健康、教育正確理財觀念,也是一種孝順。

家人 不給爸媽孝親費,反而幫他們加速存到滿滿退休金?! 

富楓,你的好書代名詞

看更多文章

發表迴響

回到頂端